“这两天,我们办公室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都是咨询‘黄标车’的事,这和以前无人问津对比非常大。” 4月 16日,记者在市环保局采访时,工作人员如是说。
原来,从 5月 1日开始,市区经二路和中山路将全面禁止“黄标车”和“无标车”进入,违反规定的驾驶员将被扣 3分,罚款 200元。目前我市有机动车 50多万辆,其中汽车 19余万辆。从 2011年我市实施黄、绿标以来,截至今年 4月,累计淘汰“黄标车” 5181辆,既有运营车辆也有私家车辆。那么,“黄标车”为啥要限行?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环保检测——
汽车区分黄、绿标
“黄标车”和“无标车”将被限行,不少市民首先关心,“黄标车”“无标车”指的是哪些车辆?
市环保局污染防治科工作人员张传鑫解释说,“黄标车”指的是经环保检验合格的,低于国家第一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及低于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因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故被称为“黄标车”。黄标车一般尾气排放量大、浓度高、稳定性差,大多是 1995年以前领取牌证的老车。“无标车”是指未领取环保标志或经机动车年检尾气不合格的车辆。“绿标车”是指汽车尾气排放达到欧洲 1号或 2号标准的车辆,由环保部门发给绿色环保标志。设立“黄标车”和“绿标车”,目的在于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促进淘汰老旧汽车。“我市对机动车实行黄、绿标划分比较晚。”张传鑫说, 2011年以前,我市的车辆并没有黄、绿标的区分,机动车只要过了安全检测等关卡就可以上路行驶,广大驾驶员的头脑里也没有黄、绿标的概念。当年 3月,我市正式对机动车辆实行黄、绿标管理,要求机动车在做安全检测的时候,也要做环保检测,达到一定尾气排放标准的车辆才发放黄、绿标。
近两年来,很多城市都遭受雾霾天气困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我市去年也一度被雾霾天笼罩,市上相关部门虽花大力气进行治理,但并未见多大成效。不少市民质疑,汽车保有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到底“贡献”了多少比例的 PM 2.5?它是不是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去年 11月,我省首份最权威的 PM 2.5研究报告科学地分析了我市PM 2.5的四个来源,分别是:煤炭燃烧占 34.6%,机动车尾气排放占 29.8%,生物质燃烧占 22.4%,建筑施工及自然原因引起的扬尘占 13.2%。从这份报告里不难看出,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主要成分。因此,加快对“黄标车”的淘汰,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黄标车”也属于环保检测合格车辆,那为啥要逐步淘汰“黄标车”?张传鑫形象地举例说,一辆在路上跑的“黄标车”排放的尾气,相当于十几辆“绿标车”排放的尾气,因此,需要逐步被淘汰。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从 2011年 3月开始发放黄、绿标以来,截至今年4月,全市累计发放绿标 171965张,黄标 9300多张。
部门联合——
5181辆“黄标车”被淘汰
为了引导车主主动淘汰“黄标车”,从去年 6月 15日起,我市对提前淘汰的运营类“黄标车”给予资金补贴,补贴标准最高 1.8万元,最低 5000元。
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过去因为没有“黄标车”报废的奖励政策,加上机动车环保检测标准不是特别严格,很多车主出于利益考虑,都是等到了车辆强制报废时间,才去申请注销报废。去年以来,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其中就包括对主动报废“黄标车”给予资金补贴的奖励政策。从去年 6月到 11月,仅半年时间就有车主主动要求报废车辆 67辆。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我市集中注销淘汰“黄标车”、老旧汽车 2万余辆,其中“黄标车”就淘汰了5181辆,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400余吨、碳氢化合物 190余吨。负责报废车辆的宝鸡金马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朱亚伟告诉记者,最近来咨询“黄标车”报废事宜的公司和个人多了起来。很多车主觉得“黄标车”的性能明显比“绿标车”差,检测频率高,若连续三次尾气检测不过关就要强制报废,还不如主动申请提前报废,这样既能得到补贴,也能为净化空气尽一份力。
市车管所办公室负责人李建峰说,去年省上出台政策后,他们就在全市加大了查处力度,发现排放量不达标的“黄标车”勒令其强制报废, 3年以上不来检验的车辆则在网上进行强制注销报废。仅今年 3月份,在网上就强制注销了 2000多辆汽车,其中就有不少辆“黄标车”和“无标车”。
意识增强——
贴绿标车辆陡增
4月 15日下午 4时,记者来到宝鸡市宝安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刚一进院子,就看到前来进行环保检测的车辆排起了长队。在业务大厅里,挤满了前来办理环保检测业务的人。
该公司技术负责人王运广告诉记者,最近来检测的车辆比以前增加了20%多,每天约有 120辆左右。“最近工作量加大,这和‘黄标车’限行有很大关系,很多人都来给车做环保检测,给车贴绿标。”王运广说。他们负责提供检测报告,车管所负责车辆报废,环保局监管发放黄、绿标。他也同许多车主聊过,虽然政府逐步限制、淘汰黄标车,让个人利益有些受损,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个好事情。现在雾霾天这么严重,就要下狠心来治理,大家都很支持逐步淘汰“黄标车”。
记者在业务大厅碰到了前来检测车辆的司机游国生。他说,他的面包车买了近十年,除了定期安检,他觉得车贴不贴黄、绿标无所谓,反正也没人查。前段时间,听说“黄标车”禁止驶入经二路和中山路,这下才急了,也不清楚自己的车是“黄标车”还是“绿标车”,就过来检测一下。经过全面检测后,游国生的面包车达到绿标标准,他赶快将刚领到的绿标贴到了车上。
高林军是货车司机,他的车正在检测线上做检查。“在一些大城市,不是‘绿标车’就不能进城,所以我早早地就将绿标贴到了车上。”高林军说,他的车属于运营车辆,因为拉货需要常去外地,即便是到西安、咸阳等周边城市,如果车上没有贴绿标,行驶区域就有限制。 2011年市上开始实行黄、绿标后,他就检测了车辆,领到了绿标标志,且每年坚持检测。这次就是因为去年领的标志到期了,来检测领新标的。
市交警支队交管科一位姓朱的民警告诉记者,此次出台“黄标车”限行政策,他们借鉴了西安等地的办法,市区经二路和中山路只是试点。下一步,限行区域或会进一步扩大,届时对“黄标车”的管理会越来越严,直至被淘汰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