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珠海全面限行“黄标车”首个工作日,金湾区联合珠海市环境保护局,组织辖区环保和交警部门在金湾区交通主要节点开展路检执法,当天共查处了两辆违规行驶的“无标车”。
随着珠海全面限行等政策的实施,今后“黄标车”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在短期内,一些“黄标车”车主难免会感到不适应,但是,长痛不如短痛,给“黄标车”绑上“枷锁”直至淘汰退出市场是大势所趋。
在机动车中,“黄标车”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排在第一位,这注定其将成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首要着力点。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要求,到2015年底,珠三角地区要基本淘汰所有“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去年,珠海有关部门按照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实施的工作方案,通过实行依法淘汰、经济补偿、区域限行、强化监管等措施,淘汰了2.3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今年全市还将淘汰约1.8万辆“黄标车”,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对“黄标车”的查处力度,加快淘汰“黄标车”的步伐。
围剿“黄标车”已成为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整治环境污染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除了珠海外,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五市已经基本实施全市范围内黄标车限行,同时从2014年9月9日起,为解决黄标车闯入异地城市环保限行区难以处罚和监管的问题,广东省公安厅公布了联合执法试点方案。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4市的环保和公安部门还建立统一的“黄标车”数据库,定时更新数据并上报省环保厅。珠海虽然还没有加入这一“联盟”,但对“黄标车”的打击力度丝毫没有减弱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平心而论,淘汰“黄标车”对车主的经济和生活确实带来一定影响,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较之清洁的空气,这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近年来,机动车尾气等已成为珠海空气污染的一大主要因素,严重危害民众的健康,它警示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已经迫在眉睫,淘汰“黄标车”的进程必须加快。可以说,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不但关系到公共环境,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这也正是“黄标车”所有者要做出一定牺牲的原因。
当然,要让车主不再违规上路,除了要靠他们守法、自觉外,相关的服务和引导工作也必须跟上。我们发现,尽管我市机动车减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通过媒体、手机短信、道路信息显示屏等进行了“淘汰黄标车,留住蓝天白云”的政策宣传,但一些车主对限行和报废补贴等政策仍是蒙查查,不太了解。不了解政策,难免会增加行动的难度。这也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全面,才能让“黄标车”限行等政策真正深入人心,为其落地施行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