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塘沽森林公园旁的一座仓储堆场现在空空如也,一个月前,这里露天矗立着一座座由进口废旧塑料堆成的“小山”,来自各地买主可以在此随意买卖只能定点加工的进口固体废物。
3月底,新华社记者对此地进口固体废物随意买卖的行为进行报道后,天津市环保局会同滨海新区有关部门对这里进行检查,责令其立即停止收储经营活动,限期清理货场内存放的物品,补办环保手续,同时责成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对进口固体废物堆场加强监管。
进口固体废物本是用于循环经济产业的再生资源,而堆场内部的景象却是:标有各国语言的废塑料露天堆放、小片塑料膜随风飞舞、堆场边小河颜色黑灰浑浊,漂浮着一些废塑料渣……与买主和卖主交谈,不少卖主称这些货物是正规进口的;很多买主表示,自己是没有加工资质的作坊,但可以在这里买到货物回去加工。
我国对进口固体废物进行严格的目录管理和许可证制度,以废塑料为例,按照有关规定是禁止进口的,不少“塑料废碎料及下脚料”是国家允许进口的“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进口固体废物因其废旧属性经常被公众认为是“洋垃圾”,事实上,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当代,许多可用作原料的进口废物经过 加工可以变成节约矿产的“资源”。
对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近年海关开展了“绿篱”等专项行动,2014年查扣走私进境“洋垃圾”19.2万吨,有效打击了相关犯罪。但另一方面,正规进口的“洋资源”蜕变为“洋垃圾”更难监管。
为规范防止进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规定,进口的固体废物必须全部由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载明的利用企业作为原料利用,禁止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然而,转让许可证的现象却时有发生,除了天津塘沽森林公园旁的货场内进口固废可以随意买卖外,记者在我国某沿海城市也发现了堆场倒卖固废情况,而该堆场甚至挂着“海关监管区域”的牌子。
今年1月底,记者偶遇来自河北衡水的李姓进货商,他告诉记者,自己没有进口许可证,经常到天津等地的堆场买货,他的小 作坊每天可以加工十几吨货物。
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加工资质,流入小作坊的进口固体废物环境隐患大。
今年先后两次造访天津子牙镇大邀铺村,该村被工整地分为废旧拆解的“工作区”和生活区,“工作区”主干道两边有大大小小的作坊。在一个较大的作坊内,3位工人正在露天点火焚烧作业,气味有些刺鼻。
为了整合小作坊,我国不断推进进口固体废物的“圈区管理”,在天津、浙江、广东等地建立循环产业园区,对固体废物进行集中加工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废物加工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然而,入区成本高等问题成为许多小作坊驻足园区外的原因。
多地环保、海关、质监等部门建议,避免“洋垃圾”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乱象,除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系统互连,执法互助,严厉打击走私以及正规进口固废“入境”后随手倒卖的不法行为外,政府应对加工企业进入园区予以更多的支持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