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旧件来源于三包旧件,这根本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几乎成了无米之炊。”“回收的旧件中许多都是锈蚀烂品,翻新难度大。国内拆解及表面修复技术成本过高,企业负担过重。”“经营情况不好,企业靠非再制造养再制造产业。”
近日,在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联盟的理事会上,几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说了以上这段话。从这些话中可以窥见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以来,阻碍产业发展的壁垒至今没有解决,其原因是什么?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
回收渠道不规范导致旧件回收难
综上反馈,不难看出核心问题是旧件回收难。实际上,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也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面对的“老大难”。为解决旧件问题,多年来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对修改国务院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关于汽车“五大总成”报废的规定的呼声最高。然而,时至今日建议依然是建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再制造旧件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4S店或修理厂,二是主机厂下线产品,三是报废车。第一种渠道是零部件再制造原材料主要供应源。业内有人认为报废车是零部件再制造旧件主要来源。谢建军并不认同,“再制造产品是供应给在用车,而多数报废车是10~20年前的车,车型早已淘汰,这些车的旧件做成再制造产品根本没有市场,实际上从报废车渠道上获得的原材料只占市场总需求很小的比例。”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缺“吃”少“穿”,谢建军认为,原因在于旧件回收渠道的不规范。“原材料是伴随着销售产生的。卖出去一个再制造产品就回收一个原材料,只有形成这种良性的循环,旧件回收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完善旧件来源的主要渠道、规范流通市场才能保证废旧零部件真正地循环起来。”谢建军说。
谢建军还认为,在各地建立正规的回收中心非常关键,既能保证回收足够量的旧件,又能保证回收的产品质量,同时产品报废也由回收中心收回。这种回收中心在企业与用户之间架起关键的桥梁与纽带,使再制造良性循环模式成为可能。
此外,产品卖不出去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有人建议国家出台政策要求主机厂在其售后市场的产品中保证一定比例的再制造产品。“如果可以获得主机厂的支持,那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就会与同质配件一样在后市场获得公平的机遇,但是否能打开销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谢建军说,不管旧件回收还是销售问题,都是因为行业认知度低,市场没有被完全开发所导致的。产品卖不出去,原材料也就收不上来。
行业缺乏管理办法
近两年,发改委在行业开展“以旧换再”、“再制造产品走进全国汽配城”、“再制造西藏行”等系列活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行业认知度虽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显。由于“由于政策设计的不完善导致操作繁琐,‘以旧换再’ 试点效果不尽人意,企业与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位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旧换再”的补贴是补给终端消费者,销售过程中需要企业提前垫付。生产企业只有在“以旧换再”信息管理系统上及时、准确的上报各项产品的交易数据后,通过各级主管部门的审核之后才可以拿到补贴。这位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数据审核过程过于严格,产品信息录入稍有不规范或不齐全就会导致企业无法领取补贴。
行业认知度低、旧件回收难、产品卖不出等种种现状至今依然没有缓解,谢建军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缺失管理办法。而一位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负责人也表示,一直以来业内关于税收的减免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呼声虽不绝于耳,但由于管理办法的缺失,相关政策也迟迟没有落地。“由于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办法与再制造认证体系,非试点企业的能力与产品无法证明,得不到社会认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无法保证,后续的旧件回收、市场拓展、税收减免等问题就很难推进。”谢建军说,“目前行业已经出现鱼目混珠者,许多从质量与技术上都达不到再制造标准的企业也在冒充再制造企业与产品进入市场,这对行业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谢建军担忧地说。
加强中外合作破除产业壁垒
短期内,由于市场需求量没有完全释放,消费市场不成熟,汽车零部件的重生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我国的平均车龄是4~5年,美国是10年,欧洲是8年。”谢建军表示,从国外再制造企业发展经验来看,新车进入市场的第5~8年是对再制造产品需求最高的时间,基于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外资认为未来5年将是我国零部件再制造市场需求量的鼎盛时期,因此对我国再制造产品市场也是“虎视眈眈”。
而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起步晚,不管是在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与旧件回收机制,还是在表面工程关键技术上,都应加强与外资企业的深度合作,打破行业发展的瓶颈。双方的需求为彼此之间开展合作创造了良机。
正因为此,近两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组织企业远赴美国、欧洲参加国际再制造展览、与国外再制造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洽谈合作。这一系列迹象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解决产业发展的破壁之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近两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重要工作。”谢建军向记者透露,在即将到来的北京车展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与美国再制造行业协会共同组织中美再制造企业技术交流对话会,加强双方的合作与沟通。